资讯台 | 中交一公局港发参与的这个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

 
 
 

 

近日,国家交通运输部公布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中交一公局港发(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一公局港发建科”)参与的“江苏海太长江隧道装配式预制构件智能建造先导应用试点”项目成功入选。

 

 

 

 

 

 

 

 

 

 

 

 

 

 

 
 
 

 

海太长江隧道作为《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和《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规划》中明确的重点推动建设项目,项目具有“长、大、高、深”的特点,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断面最大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最高水压0.75兆帕,最大覆土深度约38米,项目建设标准高、施工技术复杂,堪称“万里长江第一隧”。

海太过江通道公路隧道效果图▲

中交一公局港发建科作为海太长江隧道A4标项目管片的供应商,承担了海太长江隧道A4标项目的管片生产任务。作为央地合作的成果,公司始终秉承着“生产自动化、数字信息化、环保低碳化”理念,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四新”应用,着力打造智能化装配式建造先导应用试点,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海太过江通道公路隧道管片效果图▲

公司总工程师刘安介绍,海太盾构管片的外径16米,单块厚度达700毫米,单环盾构管片混凝土用量是传统地铁盾构管片的十倍,是长江在建最大、最厚的盾构管片,项目管片预制量需生产近五万块,且对管片产品质量要求极高,出场管片精度要求达到亚毫米级,无裂纹,无色差。

据了解,依托科技研发、智能生产、人才培养等手段,中交一公局港发建科在建设盾构隧道内部结构预制构件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全预制装配化施工的同时,聚焦“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控”这一重点,在研发应用基础上进行成果总结,实现预制构件全过程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控致力于将基地打造成长三角经济圈装配式建筑产业领军基地及华东乃至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相较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制造业主要依靠人力的现状,中交一公局港发建科采用了最新的流水线的布局方式,引进重型AGV,采用无轨道作业方式,确保整个运行地面的平整度、运行误差控制在3mm左右。引入10余台机械臂进行作业,将作业工人由20余人精简到10人。

“生产前,我们会对模具开展三维激光技术检验、混凝土适配、机械臂调试、智能制造升级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8月份能正式投产,整个管片预制周期约三年左右。”公司总工程师刘安表示,盾构管片智能建造是海太隧道建造的重中之重,中交一公局港发建科将试点建设项目全面纳入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系,统筹多方力量,聚力攻坚、扎实落实,计划率先实现盾构隧道智能建造4.0目标,为行业提供先导研发应用经验,支撑装配式制造高质量发展。

 

转自:走在大路上

 

创建时间:2024-05-08